机电一体化专业总结报告

发布时间: 2013-11-20 文章作者: 发布人: 白飞 访问次数: 8218

 

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

 

总 结 报 告

 

 

 

 

 

学校名称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学校代码    10849     

专业名称(代码)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  580201

专业负责人                   伟                 

学校举办单位           江苏省人民政府                             

学校所在地              江苏省徐州市                                  

 

 

 

 

 

 

教育部 财政部 制

一三年九月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总结报告

 项目

项目简介

本项目20119月立项。根据教育部、财政部批复学院的建设方案和任务书,确定建设预算经费40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专项资金200万元,行业、企业投入资金100万元,自筹资金100万元,分二年划拨。自立项建设以来,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的要求,立足徐州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的需要,以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为出发点,提高高等职业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能力为落脚点进行建设,在学院党委、行政的统一领导、指挥下,项目全体建设人员经过不懈努力,按照《建设方案》的要求,顺利完成了各项建设工作,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本项目由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承担,学院现有教职工49人。其中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骨干教师一名,教授1人、博士2人、硕士30人、高级职称15人、高级工程师3人、国家注册电气工程师1人、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高级考评员21,专业带头人7人、骨干教师20人,专任教师中双师素质比例达到85%

学院下设自动化技术系和机械工程系,拥有机电工业中心和机电技术应用研究所。依托机电技术研究所与徐州市企业共建了3个省、市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为教师开展科研活动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学院校内实验实训条件实力雄厚。建有1个工业中心、11个实训室、9个实验室。设备先进、功能齐全,面积约5千余平方米,教学、科研设备千余台套,国际国内先进的工程设计应用软件二十余种。学院与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西欧西门子总部等国际、国内知名企业合作共建了GE智能平台自动化系统应用、先进自动化技术联合示范中心、自动生产线、机电一体化、创新机器人、液压气动、单片机应用等校内实训室,校外与徐州工程集团、徐锻集团、华东机械等大中型企合作建立了50余个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

学院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每个专业群均建立了由企业技术人员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协助制订培养方案、直接参与学生的教学活动。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获得率达100%,其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获得率达95%以上。在全国、全省大学生机器人大赛、电子设计、电子技能、软件技能、数字建模、CAD应用、光伏发电等各类技能大赛中屡获大奖,仅2011-2013年获得国家级一、二、三等奖12项,省级一、二等奖14项, 200余人次。

机电学院现开设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工程机械控制技术、电子信息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模具设计与制造、机械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等8个专业。

1.1 建设目标

依托徐州市装备制造业产业优势,深化行业企业合作,实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推进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加强校内外实训软硬件的建设,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为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为徐州市工业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服务。经过2年建设,将本专业建设成为徐州乃至苏北地区的机电一体化技术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基地、企业员工技术培训及职业技能鉴定基地,在机电控制方面形成特色。

1.2 建设内容

1、实施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通过校企合作,依托行业、企业,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与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卡特彼勒徐州有限公司等行业重点企业成功举办冠名班的基础上,进行一步推行三联动、三融合的培养模式。

2、推进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  通过对机电行业访谈和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提炼和整合;由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提炼和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召开专业教师、实践专家研讨会;按照从学徒、岗位胜任者、班组长、车间技术员、企业专家等不同职业阶段和学生成长规律设计工作情境;在参考职业标准的基础上确定基于工作过程的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将6门课程建成优质核心课程, 2门按省级精品课程标准建设。

    3、教学团队建设  建设一支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专业技术方向互补的教学团队。经过3年的建设,培养专业带头人1-2名、骨干教师6-8名。聘请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作为稳定的兼职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与设计,承担实践课的教学工作,专兼职教师比例稳定在11左右。专任教师双师素质达到95%以上。

4、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以自动生产线控制、数控机床控制、基础机器人制作等机电控制领域为重点的,集教学实训、技术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推广与职业素质训导多功能为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在原有校外实训基地的基础上,以校企深度合作为途径,优化校企资源,建立5家互利共赢、关系紧密的校外实训基地。

5、社会服务能力 发挥专业师资、实训室优势,依托徐州市职业技能鉴定所,大力开展企业员工技术培训,开展维修电工、数控操作工的培训与鉴定,每年300-600人次。依托机电研究所,与徐工集团、中烟公司等大中型企业合作,充分利用工程机械之都的地理优势,开展新技术推广应用,提升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每年承接市级及以上技术研发课题或企业横向课题3-5项。

6、引领专业群建设 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为龙头,为电气自动化技术、工程机械控制技术专业提供可借鉴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建设、资源建设经验,实现教学团队、专业平台和校内外实训基地的资源等在专业群内部的共享。充分利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社会影响力,带动并促进整个专业群的发展。

1.3 资金安排

建设内容

建设经费来源及预算

合计

(万元)

申请中央财政

(万元)

地方财政

(来源25  

(万元)

行业企业

(来源25  

(万元)

其他

(来源25  

(万元)

2012

2013

2012

2013

2012

2013

2012

2013

总计(万元)

400

100

100

 

 

93

7

77

23

人才培养模式

15

6

4

 

 

2

 

3

 

课程体系建设

10

6

4

 

 

 

 

 

 

课程建设

20

9

6

 

 

 

 

1

4

教材建设

15

5

5

 

 

 

 

 

5

教学资源

库建设

20

8

7

 

 

 

 

 

5

师资队伍培养

25

12

8

 

 

 

 

3

2

兼职教师

队伍建设

15

3

2

 

 

1

2

3

4

实习意外

伤害保险

10

3

2

 

 

 

 

2

3

学生顶岗实习

管理平台

10

7

3

 

 

 

 

 

 

实训实习耗材补贴

10

5

5

 

 

 

 

 

 

虚拟仿真实验室

30

5

25

 

 

 

 

 

 

西门子自动化技术实训室

190

27

23

 

 

90

 

50

 

机电一体化技术实训室

30

4

6

 

 

 

5

15

 

进展与管理

2.1 校企合作共同育人

1. 校企专家共同编制人才培养方案。在深入细致调研的基础上,我们邀请了行业、企业的资深专家,与校内专业教师共同开发制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每年都共同进行研讨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机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中有2/3是行业企业专家。

行业企业专家的参与,使制定出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更能紧跟机电技术发展的步伐,体现行业企业人才要求,实行双证书制度,人才培养过程融入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

2. 合作企业直接参与专业课程教材编写。特别是建设期间,主动邀请吸纳部分有条件的合作企业专家,开发-实一体化专业技术课程,进行教学情境设计。

3. 校企合作进行实训室建设,共享双赢。校内实训室建设由企业按生产实际设计,校外实训室、实验室直接使用企业的工厂。企业将现行技术标准、施工工艺和企业文化带入校内专业教学中,使学生从接触专业起就接受企业文化熏陶,也为学生毕业时选择企业就业奠定基础。如西门子先进自动化技术联合示范中心是与西门子公司合作共建的集教学、培训、实训一体的多功能实训室,机电一体化实训室是与天津龙洲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的集教学、培训、实训一体的多功能实训室。

4. 签订企业班,建设期间与徐工集团、江苏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签订校企合作育人协议,成立企业班,实施双主体育人的教学管理模式。

2.2 强化实践育人

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得到加强。实践教学的系统设计与改革成效明显,按照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和组织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探索校中厂”“厂中校等多元主体共建实践教学基地的有效形式,按照源于现场、高于现场的要求,以集成、共享、开放为目标,整合现有专业群实训资源,与西门子有限公司合作,校企共建西门子先进自动化技术联合示范中心,新建虚拟仿真实训室,与天津龙洲有限公司共建机电一体化技术实训室。从而满足了课程教学需要,兼顾了专业群内不同专业和不同工种教学需要,把实训基地建设成为教师科技开发与对外工程技术服务、企业员工培训与技能鉴定的平台,成为江苏省机电工程类人才培养和培训基地、工程技术研发和服务中心。

2.3 师资队伍建设初显成效

1.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团队是一个专兼结合的工程型专业教学团队,团队中现有校内专任教师20人,兼职教师25人。在校内专任教师中,在职称结构方面,教授1人、副教授9人、高级工程师1人、讲师8人,工程师1人,95%以上教师具备双师素质;20名专任教师中有9人下现场挂职锻炼,进行工程实践,有8人到韩国、台湾等地参加了各类专业课程和教育理论培训研修。在团队内组织教师学习专业规范、规程和新技术,经常进行课程研讨,其中的20名专任教师每人承担一门课程开发任务,让教师在学习中成长、在实践中培养、在完成任务中成熟。

2.专业带头人培养。建设期内,安排培养对象出国进修学习、参加各类教育教学改革培训和专业学术会议,安排到各类学校、企业考查学习等,优先获得经费开展教育教学课题研究和专业科技课题项目的研究工作;主持专业建设、实训室建设、课程建设,让专业带头人在进修中转变思想、在专业建设的实践中历练成熟。

3.骨干教师培养。建设期内,安排培养对象出国进修学习、参加专业学术会议等,适当提供经费开展教育教学课题项目和专业科技课题项目的研究工作;主持开发工学结合的职业岗位课程8门;主持实训室建设,主持科研项目研究工作。

4.兼职教师培养。建设期内,以校企互动的方式和人员流动制聘请企业、行业一线技术人员、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先后聘任的兼职教师达到25人,经常组织相关交流研讨;兼职教师一经聘请,就进行教学基本能力培训,实行过程监督和成效考核,参与职业岗位课程的开发和教学,指导教师进行工程实践,兼职教师的聘请,实现动态管理,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35.2%

2.4 贯通培养,分类施教,构建现代职教体系

与丰县职教中心及徐州市中等职业学校签订中高职衔接培养协议,试点3+3衔接教育。在生源选拔、入学考试、课程标准衔接、实践教学对接、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等方面系统深入的进行了协商与分工,建章立制。在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的制定上,邀请企业专家及中职教师有针对性的设计了区别于高中生源的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使之更有效的服务于衔接学生。

2.5 转变培养方式

积极探索和完善三联动,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即行业、企业、专业进行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培养手段与职业能力相融合,培养环境与职业场景相融合,培养规格与职业标准相融合,联合对学生进行培养,达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的目的。项目教学、教学做合一,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营造与职业场景相一致的实训环境(此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课程(包括课堂教学和实训)教学引入职业标准、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在校学习和就业对接。 

通过召开企业专家座谈会,走访企业,教师到现场锻炼等方式,提炼典型工作任务,在此基础上形成10门课程,均按照工学结合,学做合一的形式进行建设,其中《电工电子技术》获得省级重点建设教材立项建设。

2.6 政策保证有力,确保任务顺利完成

建立健全学院的行政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制度,制定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改革实施方案》、《专业带头人推荐、选拔和管理办法》、《骨干教师选拔、培养和管理办法》、《关于加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办法》、《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

为保证建设项目的顺利开展及资金的合理使用,设立项目建设专用账户,建立严格的经费使用制度和逐级审批制度,严格实行专款专用;加强对各建设项目教学资源的成本核算;实施设备采购公开招投标制度,有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2.7 实施第三方评价

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家长、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初步形成,据麦可思公司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跟踪调研报告数据可以看出,毕业生就业率高,初次就业在99%以上,半年后就业率在97%以上,对口就业率74%、初次就业薪酬平均2926元、对母校的满意度94%

  完成情况

本项目建设目标分为13个子项目,其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1个子项目,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有4个子项目,师资队伍建设有2个子项目,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有6个子项目,完成了13个子项目建设,完成率100%(见表1)。

1  项目完成情况统计表

项目名称

分项内容总数

已完成数

完成率

1.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

1

100%

2.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4

4

100%

3. 教学团队建设

2

2

100%

4. 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6

6

100%

合      计

13

13

100%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学院根据企业的用人要求,在原有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针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任职要求,学院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课程内容、开发工学结合课程,优化校内资源、整合并充分利用校外教学资源,实现了校企联合培养、合作育人。积极探索和完善三联动,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4份。实施项目教学、教学做合一,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营造与职业场景相一致的实训环境,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课程教学引入职业标准、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实现课证融通,努力使学生在校学习和就业实现零对接。

2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完成情况

建 设 内 容

预 期 目 标

完 成 情 况

完成率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建立人才培养模式

1. 建成三联动,三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 评估三联动,三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效,并写出评估报告;

3. 制定校企合作的实施细则和运行机制。

建立并实施了三联动,三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通过近2年的运行,评估并进一步完善了该方案。

100%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按照任务书的要求,制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份,制定15门专业课和8门实训课课程标准,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教材6~8部,按标准完成校级6~8门精品课程建设,完成6-8门网络课程建设。

通过对机电行业访谈、实践专家研讨会,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由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描述典型工作任务;召开专业教师、实践专家研讨会;按照从学徒、岗位胜任者、班组长、车间技术员、企业专家等不同职业阶段设计工作情境;在参考职业标准的基础上确定基于工作过程的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及课程标准。实际制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方案 4份(包括高中生源及中职生源),制定15门专业课和8门实训课课程标准,工学结合教材11部,正式出版9部教材,校本讲义3部,完成校级8门精品课程建设,10门网络课程建设。

1. 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得到提升,优质课程建设任务超额完成

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师的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扎实做好建设项目,学院邀请北京师范大学赵志群博士来校做工学结合课程开发培训,暑假期间选派刘江文、张广超等10余名教师参加课程开发培训,安排李爱民等9名教师挂职锻炼,有课程建设项目的师赴企业短期调研。选派了鹿毅、蒲新征等8名教师出国(出境)培训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等,通过培训学习,广大教师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职业教育的理念,进一步明确了工学结合的高职课程开发的方向。参照职业资格培训及认证标准,引入行业规范,对原课程内容进行了重组、整合,以职业岗位所必备的知识、能力和职业素质为依据,按照职业成长的规律,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改革教学内容,进行课程设计;并根据岗位能力需求制定新的课程标准。在课程标准中明确课程定位、课程学时、课程目标及课程主要内容。

    2. 校企合作开发教材,具有工学结合特色教材建设任务初步完成

为满足专业改革和课程建设的需要,适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模式的要求,建设专业6门主干课程按照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规律,引入了企业标准、技术规范及职业岗位技能标准、按照课程标准,均编写了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教材或者讲义。

教材内容充分体现职教特色和职业岗位的需要,凸显教学过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同时把专业技能认证与课程建设相结合,使专业教学、职业培训、技能鉴定三者有机融合。

3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项目完成情况

建 设 内 容

预 期 目 标

完 成 情 况

完成率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1. 课程体系建设

修订并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及课程标准。制定15门专业课和8门实训课课程标准并汇编成册。

按照机电一体化工程工作过程开发确定了适合开展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以项目、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制定完成了23门课程标准。

100%

2. 课程建设

按标准完成校级6~8门精品课程建设,出版6~8部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教材, 6~8门核心课程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提交课程讲义与授课计划。

开发完成了13门工学结合课程,完成了10门课程教学课件和课程网站建设,8门被评为院级精品课程,开发工学结合教材11部,正式出版9部教材,校本讲义3部。

125%

3. 教学资源库建设

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信息交流平台、建立8门网络课程、建成多媒体课件库、视频教学资料库、习题库,并上网实现资源共享。

以网络课程,精品课程为载体,建成了10门网络课程、建成多媒体课件库、视频教学资料库、习题库,并上网实现资源共享。

125%

3 教学团队建设

按照任务书的要求,建设一支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专业技术方向互补的教学团队。经过2年的建设,培养专业带头人1-2名、骨干教师6-8名。聘请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作为稳定的兼职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与设计,承担实践课的教学工作,专兼职教师比例稳定在11左右。专任教师双师素质达到95%以上。实际培养2名专业带头人;培养8名骨干教师;聘任培养25名兼职教师,兼职教师库达到30人。

4  师资队伍建设项目完成情况

建设内容

预 期 目 标

完 成 情 况

完成率

教学团队建设

1. 专任教师队伍建设

培养专业带头人1~2名,每人主持完成教学资源库资料1部,主持1门优质核心课程开发,主持编写完成教材1部,培养4名骨干教师,完成本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完成2名专业带头人培养,主持完成教学资源库资料2部,主持2门优质核心课程开发,主持编写完成教材2部,培养8名骨干教师,完成本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专任教师双师素质达到95%以上。8名骨干教师出国进修学习职业教育;9名教师在企业挂职锻炼,主持或参与企业工程项目30多项;8名教师分别主持1门工学结合课程建设,完成8本工学结合教材编写;主持完成了3个实训室建设; 

100%

2. 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完成20名兼职教师的聘任工作,并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的比例达到11

聘请了25名企业骨干承担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近两年完成教学工作量8000学时;对兼职教师开展了教学基本能力的培训;企业兼职教师参加了课程教学设计和教材的编写工作;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的比例达到11

125%

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按照任务书的要求,应建设3个校内实训室,新增5家校外实习基地,实际建设3个校内实训室,7个校外实习基地,满足了学生工学结合学习需要,使深度合作的校外实习基地总数稳定在50个左右,实现了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的有机衔接与融通。

1. 引企入校共建实训基地

聘请来自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有实践经验的企业专家对实训室的建设方案进行反复认证,按照 源于现场,高于现场的要求,校企共建的思路形成实训室的建设规划及具体实施方案。

2. 实训基地集教学、培训与服务于一体

西门子先进自动化技术联合示范中心,机电一体化技术实训室、虚拟仿真实训室可以完成PLC、自动线、单片机等近10个工种的技能培训。各专业的实训教学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训练,使各专业制定的职业技能鉴定目标切实落到实处,实现与社会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接轨。

3. 加强实验实训条件软件建设,健全校内外实训基地管理办法,完成《实训指导手册》的修订工作,制定实训考核办法和成绩评定标准,建立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进一步营造职业环境氛围和企业文化。

5  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项目完成情况

建设内容

预 期 目 标

完 成 情 况

完成率

教  学  实  验  实  训  条  件  建  设

1. 虚拟仿真实训室

建设成能满足每班1/台设备的实验场所;场地面积100m250台计算机到位,进行电工电子仿真和设计;利用Keil软件和Proteus软件仿真单片机的工作情况以及单片机外围电路,建立虚拟单片机实验室;利用数控仿真软件进行数控编程与操作的仿真教学。为学生进行专业基本技能实训打好基础。

完成实训室方案设计及建设采购调试运行工作,场地面积120m2,能实现利用Keil软件和Proteus软件仿真单片机的工作情况以及单片机外围电路,利用数控仿真软件进行数控编程与操作的仿真教学。

100%

2. 西门子自动化技术实训室

建成自动化技术实训室,场地面积100 m2;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伺服系统的控制能力;并培养学生对实时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完善实训指导书,制订配套教学、管理文件。

完成实训室方案设计及建设采购调试运行工作,场地面积150m2,提高了学生对伺服系统的控制能力;能够培养学生对实时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制定完善了实训指导书,制订配套教学、管理文件;开展了大量校内外培训考核及承办竞赛工作。

107.2%

3. 机电一体化技术实训室

结合《自动生产线综合实训》等课程,增加自动化生产线实训系统等设备。保证机电一体化综合实训项目的开展。引入企业文化,营造企业管理环境,强化学生的职业规范意识与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自动生产线调试、运行、维护及设计能力。

设备安装、调试完毕,完成设备使用与维护培训,制订配套教学文件、管理文件;引入企业文化,营造企业管理环境,强化学生的职业规范意识与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了学生自动生产线调试、运行、维护及设计能力。

102%

 

   
版权所有:教务处 苏ICP备11021512号-036 技术支持:信息与网络中心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学苑路26号 邮编:22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