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专业总结报告

发布时间: 2013-11-19 文章作者: 发布人: 白飞 访问次数: 1707

 

具体课程安排见表46所列。

4  课程体系理论教学进程安排表

 

课  程  名  称

 

 

课 内 学 时

各 学 期 周 学 时 分 配

考  核

类  型

 

 

1

2

3

4

5

6

14

15

15

11

7

0

 

 

 

 

 

 

 

 

 

 

 

 

 

 

 

 

 

 

 

1

实用英语A/B

7

116

112

 

 

4

4

 

 

 

 

12

 

2

计算机应用

4.5

70

24

48

 

5

 

 

 

 

 

1

 

3

职业观与职业生涯规划

2

32

16

16

 

 

 

 

 

1

 

 

5

4

体育A

3

48

4

44

 

2

2

 

 

 

 

12

 

5

体育B

3

48

 

48

 

 

 

2

2

 

 

34

 

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3

48

40

8

 

3

 

 

 

 

 

1

 

7

心理调适与发展

2

32

16

16

 

 

1

 

 

 

 

 

2

8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4

64

56

8

 

 

4

 

 

 

 

2

 

9

形式与政策

1

16

16

 

 

 

 

 

 

 

 

 

 

10

军事理论与训练

5

80

 

 

 

 

 

 

 

 

 

 

1

11

高等数学A/B

7

112

112

 

 

4

4

 

 

 

 

12

 

12

应用文写作

2

32

 

32

 

 

 

 

 

4

 

 

 

 

素质教育选修课

7.5

120

 

 

 

 

 

 

 

 

 

 

 

 

 

 

 

 

 

 

 

 

 

 

 

 

 

 

小    计

 

 

 

 

 

18

15

2

2

5

 

 

 

 

 

 

 

1

工程制图

5.5

84

42

42

 

6

 

 

 

 

 

1

 

2

C语言应用

3

42

20

22

 

3

 

 

 

 

 

1

 

3

电工电子技术

5.5

90

45

45

 

 

6

 

 

 

 

2

 

4

电气控制与PLC

5.5

90

45

45

 

 

6

 

 

 

 

2

 

5

传感与检测技术

3.5

60

30

30

 

 

 

4

 

 

 

3

 

6

液压与气动技术

5.5

90

45

45

 

 

 

6

 

 

 

3

 

7

机械基础

3

45

30

25

 

 

 

3

 

 

 

 

3

8

机械设计基础

4.5

75

65

10

 

 

 

5

 

 

 

3

 

9

数控机床操作与维修(1)(2)

8

130

65

65

 

 

 

5

5

 

 

 

3,4

10

自动线控制技术*

4

66

33

33

 

 

 

 

6

 

 

4

 

11

基础机器人制作与编程*

4

66

33

33

 

 

 

 

6

 

 

4

 

12

机电控制技术

3.5

55

20

35

 

 

 

 

5

 

 

 

4

 

 

 

 

 

 

 

 

 

 

 

 

 

 

 

小    计

 

 

 

 

 

9

12

23

22

 

 

 

 

必  修  课  合  计

 

 

 

 

 

27

27

25

24

5

 

 

 


续表4    

课  程  名  称

 

 

 

 

学 时 分 配

各学期周学时分配

考  核

类  型

 

 

    践

1

2

3

4

5

6

14

15

18

11

7

0

 

 

 

 

 

 

 

 

 

 

 

 

 

 

 

 

 

 

 

 

 

 

 

 

 

 

 

 

至少选三门课程

工业机器人应用

3

48

 

 

 

 

 

 

 

7

 

 

5

机械设备维修技术

3

48

 

 

 

 

 

 

 

7

 

 

5

CAD/CAM

3

48

 

 

 

 

 

 

 

7

 

 

5

现场总线技术

3

48

 

 

 

 

 

 

 

7

 

 

5

电气设备维修与管理

3

48

 

 

 

 

 

 

 

7

 

 

5

PAC应用技术(GE智能平台)

3

48

 

 

 

 

 

 

 

7

 

 

5

工程机械维修

3

48

 

 

 

 

 

 

 

7

 

 

5

工程机械管理

3

48

 

 

 

 

 

 

 

7

 

 

5

工程机械营销

3

48

 

 

 

 

 

 

 

7

 

 

5

LED制造技术与应用

3

48

 

 

 

 

 

 

 

7

 

 

5

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

3

48

 

 

 

 

 

 

 

7

 

 

5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设计与施工

3

48

 

 

 

 

 

 

 

7

 

 

5

CAD/CAM

3

48

 

 

 

 

 

 

 

7

 

 

5

 

 

 

 

 

 

 

 

 

 

 

 

 

 

 

 

 

 

 

 

 

 

 

 

 

 

 

 

小    计

9

144

 

 

 

 

 

 

 

21

 

 

 

最低学时(学分)

8

 

 

选 项 课

英语听说

2

 

 

 

 

 

 

2

2

 

 

 

 

社会调查

2

 

 

 

48

 

 

 

 

 

 

 

 

小     计

4

 

 

 

 

 

 

2

2

 

 

 

 

最低学时(学分)数

3

72

 

122门人文素质课

122

 

 

最低学时(学分)数

3

72

 

 


    4:技能训练安排表

实践类别

 

 

内  容

 

 

 

各学期分配周数

 

1

2

3

4

5

6

单项技能

1

计算机绘图及应用实训

72

4.5

3

 

3

 

 

 

 

 

2

机械制造基础实训

72

4.5

3

 

 

 

3

 

 

 

3

维修电工实训

72

4.5

3

 

 

3

 

 

 

考级

4

数控机床操作与维修综合实训

96

6

4

 

 

 

4

 

 

 

5

机电一体化实训

72

4.5

3

 

 

 

 

3

 

考证

小     计

384

24

 

 

3

3

7

3

 

 

综合技技能

1

毕业顶岗实习

360

22.5

15

 

 

 

 

2

13

 

2

毕业技术报告

192

12

8

 

 

 

 

6

2

 

小     计

552

34.5

 

 

 

 

 

8

15

 

       计

936

58.5

 

 

3

3

7

11

15

 

 

2)教学内容改革。以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过程为导向,加强课程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按照岗位工作任务实行项目引领、工学结合、学做合一的课程开发思路,细化和优化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实现课程与岗位任务对接。针对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确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实用性、实践性、有效性。以岗位工作任务为载体,通过岗位工作过程与教学过程分析,完成专业知识的解构与重构;以岗位工作能力培养为核心,确定融教、学、做为一体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加强岗位技能训练,突出岗位能力培养,实现基于工作过程进行工学结合课程构建与开发的目标,如《液压与气动技术》、《基础机器人制作与编程》。

每门课程有一名专任教师负责,并有一名企业技术人员具体指导,其他人员参与,形成了一支专业水平高、工作能力强、具有良好协作精神的课程建设团队。并从课程定位、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学时分配、教学设计、考核要求、教学条件等方面制定课程标准,从而规范课程建设,课程标准详见附件材料。

课程教学内容注重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按照贴近项目、贴近生产、贴近技术、贴近工艺要求进行课程改革与建设,保持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内容的一致性;借鉴专业各研究方向最新科技成果,体现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反映专业技术领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在课程教材编写时,打破传统学科体系教材模式,运用理实一体化设计方法,形成理论与实训融通的教材,并且在教材形式上创新多样。具体课程及教材建设成果,见7所列。

表7  课程及教材建设成果一览表(部分)

      

教 材 名 称

课程建设内容

1

电工电子技术

电工电子技术

1.课程标准

2.教学课件

3.课程教学方案设计

4.课程网站 

2

传感与检测技术

传感与检测技术

3

电气控制与PLC

电气控制技术

4

液压与气动技术

液压与气动技术

5

数控机床操作与维修

数控机床操作与维修

6

基础机器人制作与编程

基础机器人制作与编程

7

工程制图

机械制图

8

C语言应用

C语言应用

9

自动线控制技术

自动线控制技术

教学团队建设

在学校《专业带头人选拔与管理办法》、《骨干教师选拔与管理办法》、《兼职教师聘任与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的指导下,专任教师重在增加实际工程经历和提高课程开发能力。通过选送教师到企业挂职,丰富教师的工程经历;通过选送教师出国,进行职业教育方法培训,提高教师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能力;从而使师资队伍的综合职业素养和科技开发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提升了专任教师中双师素质。在兼职教师的培养方面,突出教师教学基本能力的培训,培养和提高教师依据工作过程设计教学过程的能力。具体师资队伍建设成果,见8~

9所列。

 


表8  专任教师建设成果一览表

项目

专业带头人

计划完成内容

人数: 1~2名 

要求:

主持机电一体化或数控加工或维修方向的建设工作,完成专业建设工作。

实际完成情况

仇文宁

职称:教授,高级工程师

江苏省第四批“333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

徐州市第四批拔尖人才

主持制造方向专业建设

累计1年一线工作经历,多次为企业技术服务

省科技厅项目1项、徐州市科技局项目1项,专利2项。

戚海永

职称:讲师

培训:新加坡培训一次

      台湾培训一次

主持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

累计1年一线工作经历

校级精品课程《机器人应用基础》负责人

   

 

9专业带头人获奖照片及证书


续表

项目

骨干教师队伍

计划完成内容

人数:8

要求:

专任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达到95%

中级以上职称

硕士及以上学位

有半年以上一线工作经历

实际完成情况

鹿毅

双师,讲师

韩国培训一次

累计半年一线工作经历

 

 

10  鹿毅培训证书

 

刘江文

副教授级、双师

到南京接受培训14

 

  

11 刘江文培训证书

吴振芳

工学硕士、副教授、工程师

3年累计下现场1

德国培训一次

 

 

12  吴振芳参加培训证书

 

 

 

   
版权所有:教务处 苏ICP备11021512号-036 技术支持:信息与网络中心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学苑路26号 邮编:221116